推动人类探索太阳系,这位低调的华人女科学家功不可没
时间:2024-11-20 15:30:12 出处:综合阅读(14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推动探索太阳作者 :王善钦,人类人女题图来源:《地心引力》她在轨道动力学方面显示了过人天赋 :主导或参与的系位一系列工作推动了人类探索水星、彗星、低调的华小行星以及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科学进程。她的家功轨道设计为“信使号”水星轨道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为人类实现水星轨道器探测零的推动探索太阳突破做出巨大贡献;她为彗星取样器与小行星探测器“星尘号”设计的轨道,帮助人类首次实现彗星物质取样并返回地球 。人类人女而她是系位一位低调的科学家,甚至都没有多少公开的低调的华信息,但她不会被遗忘 。科学在人类探索太阳系内的家功历程中,使用探测器近距离甚至零距离观测目标天体是推动探索太阳最富有成效,但也是人类人女难度最大的方式 。至今为止 ,系位人类已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了太阳系内的各类天体。发射探测器去目标天体的一个重要过程是轨道运行:从地球到目标天体 ,往往需要少则几十万千米,多则几十亿千米的距离。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如何让探测器使用尽量少的推进剂 ,是一个核心问题 :人们总是希望可以让探测器总质量尽可能的小,且在抵达目标天体时还有尽量多的推进剂来执行变轨等操作。因此 ,为探测器设计最优化轨道的轨道动力学专家成为探测器项目中至关重要的成员 。在所有杰出的轨道动力学专家中,有一位华人女性科学家,她为人类探测水星 、彗星、小行星等天体做出了杰出贡献。没有她,人类发射水星轨道器的进程可能会被推迟若干年。她就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轨道动力学专家颜刘贞婉 。(本文在下面称其为“刘贞婉”。如果颜是她丈夫的姓 ,那么这是她本来的姓名;如果颜是她父母一方的姓 ,那么这就是她的名 。)[注1] 从“北一女”到麻省理工学院
刘贞婉于1944年考入台湾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台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学校”(简称“北一女”) 。刘贞婉在这里完成了初中与高中学业 ,然后考入台湾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为高能核物理学。刘贞婉非常低调,能够找到的与她有关的资料非常少 ,除了她曾经就读的学校及其科学贡献之外,人们对其了解不多。以下是她为数不多非学术的个人信息:她居住在加州 ,与丈夫有2个儿子 ,平时喜欢弹钢琴 、徒步旅行与画油画。[1]1972年[注2],刘贞婉进入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担任轨道动力学专家。在JPL工作期间 ,她的研究领域却不限于轨道动力学,而是涉及多个方向:木星、航天计算、航天仪器 、人造卫星、航空电子学、行星大气、行星磁学、行星卫星 、卫星导航 、太阳风、宇宙飞船等多个领域。[2] 轨道动力学有关的工作需要高超的天体力学与数学才能,这些都与其博士期间主攻的高能核物理学显然有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个高能核物理学背景出身的学者,能够在轨道动力学方面获得杰出成就 ,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入职JPL之后,刘贞婉参与设计了旅行者号(Voyager)等探测器的飞行轨道。而真正使她“一战封神”的是此后在水星探测轨道设计方面的重大突破。水星轨道器难题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接近太阳的行星 。然而 ,在航天时代,水星却成为探索的冷门。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 ,NASA才开始认真准备发射水星探测器 。1970年 ,应邀前往JPL开会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科学家 、数学家和工程师朱塞佩·科伦坡(Giuseppe Colombo ,1920~1984)公布了他不久前设计的一个轨道方案:探测器离开地球后,借助金星引力助推,将速度提高,并将其近日点降低到水星的近日点;飞掠水星后 ,水星绕太阳公转2次的时间内 ,探测器绕太阳公转1次 ,由此探测器可以多次飞掠水星 ,观测水星的各种性质 。JPL的专家通过计算验证了这个轨道的可行性。1973年11月3日,“水手10号”(Mariner 10)探测器升空 ,于1974年2月5日飞掠金星,然后于3月29日 、9月21日与1975年3月16日3次成功飞掠水星,成为史上第一个探测水星的探测器 ,获得水星表面40%~45%的图像。水手10号的备件 。图片来源: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受水手10号的成功的激励 ,天文学家与轨道动力学专家从1974年开始计划发射能够围绕水星公转的轨道器,从而可以持续而深入地观测水星的各种性质。然而,让探测器环绕水星是非常困难的事 。这是因为它附近的太阳引力强度太大 。探测器在接近水星的过程中 ,太阳对探测器的强大引力将把探测器加速到高速。要让探测器环绕水星运动 ,必须要让高速探测器及时减速,然后寻找合适的方向插入水星轨道 ,绕水星公转 。相比之下 ,3次飞掠水星的水手10号在第一次飞掠后是绕太阳公转 ,而不是绕水星公转,因此强引力导致的高速探测器的减速问题就没有那么尖锐。此外 ,水星自身的质量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低的——仅为地球质量的1/18倍 ,火星质量的一半;因此 ,水星俘获探测器的能力更低。这进一步提高了探测器减速入轨的难题。降低探测器速度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让探测器周期性地进入水星大气,依靠水星大气的阻力不断降低它的速度。第二种方法是携带大量的推进剂,通过点燃推进剂的方法实现减速。水星的大气非常稀薄,所以第一种方法行不通。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探测器要携带的推进剂质量太大,探测器自身的质量和体积就太大了。为了将其发射到水星附近,就需要使用推力特别大的重型运载火箭,代价太高 。因此 ,发射水星轨道器的梦想就这样被搁置了10年。六次飞掠探水星1985年,刘贞婉选取不同的发射时间窗(最适合发射探测器的时间段)与轨道数据 ,通过计算来论证发射水星轨道器的可行性 。刘贞婉发现[3] :如果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多次飞掠金星与水星 ,再配合探测器的机动与姿态控制,就可以用相对很少的推进剂降低探测器与水星的相对速度 ,然后进入水星轨道 。由于所需推进剂的质量大大降低,可以用发射费用相对便宜的三角洲II号(Delta II)火箭来发射探测器。[4]这个方案解决了此前“既要省钱 ,又要入轨”的两难问题 。此后美国、欧洲与日本的航天专家与天文学家提出了各种具体方案,但因为各种原因被否决。最终 ,信使号(MESSENGER)[注3]因符合当时NASA的“更快 、更好 、更省”(faster, better, cheaper)的要求而于1999年7月入选NASA的“发现计划”(Discovery Program)系列。信使号探测水星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